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唐 杜 甫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唐 杜甫
剑外忽传收蓟北,忽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春。当年正月安史之乱结束。杜甫听到这消息,不禁惊喜欲狂,手舞足蹈,脱口唱出了这首七律。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;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,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。也就是这历数回乡之地名的最后一联——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,成就了其快诗的美名。这一联承接前一联,可以说是诗人“青春作伴好还乡”的狂想,身在梓州,而弹指之间,心已回到故乡。这一联,包涵四个地名。“巴峡”与“巫峡”,“襄阳”与“洛阳”,既各自对偶,又前后对偶,形成工整的地名对;而用“即从”“便下”绾合,两句紧连,一气贯注,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。再加上“穿”“向”的动态与两“峡”两“阳”的重复,文势、音调,迅急有如闪电,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。“巴峡”“巫峡”“襄阳”“洛阳”,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,而用“即从”“穿”“便下”“向”贯串起来,就出现了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的疾速飞驰的画面,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。难怪人们称其为快诗了。这个“快”应该包含两个意思,字面上描写的是还乡的速度之快,而隐含的是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心情之快,这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。其实这种欢快的心情在诗的前面已经作了描述,只是,当把这种欢快的心情融入这两句犹如闪电般的行程之后,让人感觉欢快的心情被表达到了极致。
让我们回过头来,看一看诗人在前面是如何抒发自己欢快的心情的。首联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”诗人多年飘泊“剑外”,备尝艰辛,想回故乡而不可能,就是由于“蓟北”未收,安史之乱未平。如今“忽传收蓟北”,惊喜的洪流,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,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。“初闻涕泪满衣裳”,“初闻”紧承“忽传”,“忽传”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,“涕泪满衣裳”则以形传神,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“初闻”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,这是喜极而悲、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。“蓟北”已收,战乱将息,乾坤疮痍、黎民疾苦,都将得到疗救,诗人颠沛流离、感时恨别的苦日子,总算熬过来了。然而痛定思痛,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,又不禁悲从中来,无法压抑。可是,这一场浩劫,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,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,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,于是又转悲为喜,喜不自胜。这“初闻”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、复杂感情,如果用散文的写法,需要很多的笔墨,而诗人只用“涕泪满衣裳”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,就足以概括这一切了。
第二联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“却看”就是“回头看”。“回头看”这个动作极富意蕴,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,但又不知从何说起。其实,无需说什么了,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,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,而是笑逐颜开,喜气洋洋。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,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,随手卷起诗书,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。
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一联,就“喜欲狂”作进一步抒写。“白日”,指晴朗的日子,点出人已到了老年。老年人难得“放歌”,也不宜“纵酒”;如今既要“放歌”,还须“纵酒”,正是“喜欲狂”的具体表现。这句写“狂”态,下句则写“狂”想。“青春”指春天的景物,春天已经来临,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“作伴”,正好“还乡”。诗人想到这里,自然就会“喜欲狂”了。
我们常说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,而对杜甫来说,平定战乱,结束战争,无异于一件最大的喜事,但喜上眉梢、喜不自胜都不足以表达他此刻的心情,他要用那满衣裳的涕泪来表达他对自己的情绪已经吼不住了,他要用漫卷诗书来表达他喜得已经手足无措了,他要用纵酒、放歌来告诉人们他这个老头子要喜疯了,他要用闪电般的速度告诉人们回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,和平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!
投稿、交流,请联系王老师:15252218807(手机、微信同号)
播讲:王艳芳
美工:沈庆阳
图片、来自网络搜索,感谢发布者!
艳芳语艺
微信:yfyuyi
享受视听盛宴
练出如簧巧舌
艳芳语艺
邀您走进语言艺术殿堂
感谢您关注“艳芳语艺”!